2007年9月15日 星期六

日常法師生平記事


這一天,日常老法師在弟子的陪同下,漫步在生機盎然的農場裡,暖暖的陽光伴隨著徐徐的清風,白鷺鷥也悠閒地在翠綠的稻田中嬉戲,在和樂的氣氛下呈現了世外桃源般的景致。望著田裡面的白鷺鷥,弟子有感而發地向老法師報告了附近田地在農藥濫用的情況下,生活在田裡週遭的生物都因而受到影響,甚至有些去那棲息的白鷺鷥也喪失了生命,得知這樣的消息後,日常老法師斂起笑容,一言不發回到休息的臥室,悲從中來開始痛哭失聲。

後來,弟子們才知道,老法師的悲傷是來自於對所有受到傷害之生命的不忍,他說:人類受到了災難、痛苦會求救,他人因為惻隱之心也會對其施予援手,但許多動物遭遇危難了卻無法表達,一場土石流的天災下來,遭殃的螻蟻數目都是難以估量的天文數字,更遑論因為人為因素對其他生命所造成的損害了,而牠們所受到的痛苦又有誰會想到要去幫助呢?就如同故事所敘述的,日常老法師心心念念想要幫助利益一切的生命。

很多人對他的第一印象,是溫暖如陽光的笑容,以及,炯炯有神的雙眼;很多人的生命,因為他而轉彎,走向了另一種人生願景;很多人視他為生命中,最重要的老師,而他卻說:「我成功的經驗沒有,失敗的經驗倒是很多,可以給大家作個參考。」說自己是「常敗將軍」,但卻在不斷失敗的過程中開創了許多不平凡的事業。請給我們一個機會,跟你分享這樣一個不平凡的生命,他是上日下常老法師。

老法師生於民國18年的上海崇明島,由於是家中第一個男孩,從小就受到父母親毫無保留的關愛和用心的教育。老法師的父親是一位推崇科學的五四新青年,但中年時期因病在家休養,遂對老法師展開一對一、全神貫注的教育,兩人每天都起得很早,背四書五經和佛經,學習灑掃應對。13歲那一年,父親對他說了一席話:「兒子,如果你想做世間第一等人,就要出家去當和尚。」這樣的引導,對他的未來有了絕大的影響。母親給予他的,則是全心全意溫暖的關愛,這樣的慈愛,不僅讓老法師無比的感念,對其日後修行、利生的事業有絕端的幫助,也發願要盡己所能的,去報答一切眾生對自己的恩情。

老法師生長的崇明島天寬地闊,地平如掌,沒有任何的污染。更珍貴的是,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非常淳厚和善,沒有屏蔽和藩籬,在這樣的環境裡成長,心胸自然寬闊。由於這樣的生長背景,老法師對儒家、孝悌、簡樸生活等等傳統文化的價值有很深的體會,也發願要在這個時代裡,讓這些價值重新被認識、闡揚。他說:「整部【論語】都告訴我們做人的基本道理,這些道理都是從『學』開始,然後推己及人,而且盡可能從小在家庭開始。」「人類要怎麼往好的方面發展呢?就是跟聖賢學。什麼時候開始學呢?從小時候在父母的身邊就要學。我們要做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,就必須了解父母全心全意關懷我們的心。」為了從根本改善這個日漸下滑的社會,老法師所帶領的基金會,每年都舉辦學員近千人的「教師成長營」、「校長成長營」和「大專成長營」。無數的教育工作者,在營隊中重新看到了教育的希望;無數青年學子,也在營隊中重新體會如何對他人付出關懷、感恩與愛。

18歲那年,老法師隨三叔來到台灣,不料接著發生國共內戰,老法師便從此留在台灣。數年後,老法師考上台南工學院(國立成功大學前身)土木系。當年,他和班上同學組了一個叫「多邊形」(Polygon)的社團,社團成員不但會唸書,也很會玩,而且玩的都是益智的活動。當年的社團同學,有許多現今社會上很有成就的人物,如前教育部長吳京先生,前清大校長劉炯朗先生等等。老法師學的是土木,又因為嚮往留學生活,對英文也下過許多功夫,這些學習看似與學佛無關,沒想到,日後都轉成了老法師學習佛法的助緣。

民國54年,老法師在苗栗獅頭山圓光寺出家了。當時佛教界有名的印順長老正籌建一處精舍,知道日常法師有土木工程的專長,便請他來監工。印順長老很肯定他的能力,老法師因而得以進入印順長老創辦的福嚴精舍。三年後,老法師又來到印順長老的弟子──仁俊長老的道場學習。

仁俊長老是非常精勤勇悍、自我要求非常嚴格的修行人,他對弟子的要求也同樣嚴格。老法師在他的門下,養成了一生精嚴行持的風格。老法師曾舉過一個例子:仁俊長老每天凌晨兩點多就會起身,而三點半是寺院規定的打板時間。老法師第一天到仁俊長老的道場,起得比三點半還早,而且梳洗著裝,沒有發出任何一點聲音,以致住在隔壁寮房,耳朵非常靈敏的仁俊長老以為他打板未起,打板聲尚未結束,就過來敲他的房門。門開時,老法師早已整裝妥當,準備好要上早殿了,這事讓仁俊長老印象很深。

老法師也是位自我要求非常嚴格的人,對時間準確的要求尤其如此。日後老法師有了自己的道場,一次,打板的人遲了六秒鐘,老法師便衝出來自己打板。他秉持的精神是:「要做大事,自己做不好怎麼要求別人呢?」這種認真面對自己生命的精神,展現了一種真正的骨氣。

三年後,美國佛教會正需要一位懂英文的出家人,參與將經典譯成英文的工作。有人向主持美國佛教會的沈家楨先生推重受過現代教育,英文底子也好的日常老法師。共事之後,沈先生很推崇老法師,遂邀請他前往美國佛教會。自民國64年起,老法師在紐約待了7年,洛杉磯待了10年。在美期間最特殊的際遇,就是接觸到了藏傳佛法與藏系的師長。這次相遇,他發現原來漢傳佛法流傳下來的內容已經漸漸不完整了,而藏系佛法仍保有極深廣的內涵。決心排除萬難,前往現今佛法保存最完整的地方--- 印度的達隆沙拉學習。

老法師第一次踏上印度的土地,已經五十八歲了。對世間人而言,這已是準備安養的年齡,老法師卻一心一意想要再學習。這股動力,不僅來自他那份從小養成的,堅毅不退的學習心,更因為他心心念念,想的就是要「把最好的留在這個世界上」。

老法師曾多次前往印度求法,一次,臨行前正生著重病,弟子均勸請取消行程,他只說:「我給自己三天的時間,三天後,無論病況如何,我都要到印度去。」「為了別的事,我可以休息,但求法這件事,我不能休息!」三天過去了,老法師的病情亳無起色,但是他仍毅然絕然拔掉點滴,邁向求法之行!

達隆沙拉地處印度偏遠山區,老法師初到印度時,幾經長途跋涉,好不容易才來到此地。由於語言的隔閡,他在接待中心等了一整天,都沒有人來招呼他,也一整天沒有進食。好不容易找到懂得英文的人翻譯,老法師才得以向中心負責人說明來意。負責人建議他到辯經學院去,老法師遂找到了他在印度的第一位恩師──辯經學院的洛桑校長。

老法師住在辯經學院的學生宿舍裡,當外面下著大雨時,房裡就下著小雨。用餐的時間不固定,有時到餐廳去,食物還沒準備好,有時到餐廳一看,食物已經被取完了,只有拿一壺茶充飢。每天清晨,老法師都準時到大殿參加早課,當地使用的藏文,老法師完全聽不懂,但他仍坐得直挺挺地,恭敬而專注地聆聽,從不缺席。就這麼過了一個月,一天,洛桑校長在開示時突然對全體學生說:「你們都要向日常法師學習,他是五十九歲的老人了,學習的態度卻比這裡任何一個人都還認真。」

老法師在辯經學院學習期間,一次面見達賴法王,法王告訴他:「如果你想自己修行,就留在印度;如果你想回台灣,就回去把你在這裡所學的弘揚開來。」老法師沒有抉擇留在當地自己專修,他決定回台灣來,弘揚他學到的圓滿教法──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。

弘法之路並非一路順遂的,剛開始時,本地人對藏系佛法因不瞭解而有許多的誤解。不論在台灣、在美國、在民間或在寺院,往往剛開班的時候有十幾位學員,但講到最後只剩下一個人──老法師自己。為了報師恩,也為了他想要「把最好的留在世界上」的那個初衷,老法師以無比意志力支撐著羸弱的身體,克服了重重難關,終於講完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,並錄製成錄音帶。在當時不被瞭解、接受的內涵,現今卻成為佛教界許多人學習的主要課程,有愈來愈多的在家、出家眾隨著老法師學習。對於弟子,老法師說:「我覺得我有責任,生生世世願意跟各位同學,很認真的把我們該走的這條路走完。只要有一位同學還沒有走完,我的責任就還沒了。」除了弘揚佛法,老法師還提出生命教育、德育教學、關懷自然、有機農業…等等理念,這些理念,無非是希望以非常寬廣的角度,盡所有的心力去利益一切有緣人。

日常老法師於民國93年10月15日下午安然示寂。示寂前一年,當七十多歲的他,身體為巨大的病苦所折磨時,他卻說:「我很快樂!要找到像我這樣快樂的人,恐怕不容易。」這種快樂,是來自於不被任何外在境界所影響、所繫絆的心靈之樂,他不平凡的一生所顯現的,正是一種超越生死的安穩自在。老法師常說自己是「常敗將軍」,曾走過許多冤枉路,一生遭遇無數的挫折與困難,但最後他說:「我現在才瞭解,以後我根本不會失敗。」因為所謂失敗的經驗,其實都可以轉化為成功的因素,他不吝惜告訴別人他失敗的經驗,為的是鼓勵每一個生命,在失敗中找到自己可以學習的部分,開啟未來成功的契機。活著的目的,不僅僅是生存,更是自我挑戰、自我超越。

謝謝你讀到這裡,謝謝你在忙碌生活中認識這樣一個不平凡的生命。祝福看過這篇文章的每一位,都找到自己生命努力的目標和可以帶領你的老師。

2 則留言:

常隨佛學 提到...

希望能多看到好文章及心靈智慧。

YourMajesty 提到...

聖人不出萬古如長夜。